“齐声唤、同心干”的新时代价值及其重要的实践启示——纪念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95周年!(文/冯都、黄麟)
10-12 10:59 阅读 432
“齐声唤”是以思维感召为目标,集结群体意愿,达到言而有信,从而夺取反“围剿”天衣无缝的最大成果。“同心干”是以凝聚共识为基础,军民并肩鏖战,形成众志成城,使龙冈大捷誉满为中央苏区百战之冠。
纪念碑竖立永丰老县委大院内,冯都书写
2025年是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95周年。回望革命岁月,那场胜利彰显了团结奋斗的超凡睿智;重读毛泽东同志《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篇,字字句句皆是谆谆教导。立足当下,我们既要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力量,更要以科学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宏伟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一
“齐声唤, 同心干”的
历史由来与发展
北宋时期,著名词人晏殊,写了“神仙一曲渔家傲”,不久,“渔家傲”词牌便横空出世,受到欧阳修宗师的高度青睐,从此二人常唤“渔家傲”。后人毛泽东对此更是特别欣赏。他在自己亲自指挥的一、二、三次反围剿伟大斗争中,专门用“渔家傲”词牌来讴歌胜绩,如善用“雾、云、雨”天候,连续概括《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的“雾满龙冈千嶂暗”;《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的“白云山头云欲立”;《渔家傲. 反第三次大“围剿”》(流传稿)的“地动山摇风雨跃”等光辉战绩。毛泽东巧用天候变化的作战才艺,赛过古人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借东风”妙计,使高手毛泽东的军事天才,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毛泽东创作诗词有个习惯,为了精益求精,可以不计时间,耐心思考,反复推敲,谨小慎微,甚至放下几天,修饰润色,一字一句愈改愈佳。例如《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前后写了4个月,他从1930年12月30日下午“活捉张辉瓒”起,运用诗词概述辉煌胜利,即席吟诵“齐声唤,前头活捉张辉瓒”。尤其得知1931年2月底,蒋介石要增兵一倍,进行第二次围剿,并准备4月1日发布攻击命令。4月下旬,毛泽东即从铁皮箱里取出“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来,借鉴“共工”勇敢坚强的精神品质,朗诵了“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的名句,最后定为终稿。
毛泽东“一反”渔家傲创作地点,先后经历三处,即龙冈路上打腹稿,黄陂村庄写初稿,东固敖上“二反”前夕作定稿,并在这三地进行了4次斧正。原下阕是“十万大军重入赣,飞机大炮知何限,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教他片甲都不还。”诗人首次将这5句中的3句废绌,按“二反”需要,准备改写成“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由于张辉瓒是被群众所杀,总部秘书处长建议,将诗词原稿的“活捉”予以变动, 毛说:“哪有什么办法呢?就把活捉改为“捉了”吧。”然而过了一段时间,毛泽东非常谨慎地将上下阕再对照一遍,发现上阕“唤起工农千百万”重复了,便换成新句“万木参天红烂漫”,并把“红军怒气”改为“天兵怒气”,如此变更就出现第3次修改了。全词笃定后,毛泽东非常兴奋,但又有一天吃饭,他突然想起“万木参天”不够理想,便第4次改为“万木霜天”了。
此首词作,鉴于形势大变,本是“一反”总结,想不到下阕转化为“二反”准备了。不过,“齐声唤、唤起、同心干”等主题思想依旧存在,两次反围剿都用得上,大手笔诗人都懂得,新创诗词若遇罕见的特殊现象,也要为时下的政治、军事的迫切需要服务啊!
毛泽东对《渔家傲》词作如此情有独钟,来源于诗人对这种词牌的历史沿革有着深厚的了解。他曾对一位诗词爱好者说过一席精彩动听的话,他言道:“今人所看到的《渔家傲》,是在丝绸之路的甘肃敦煌石窑千佛洞里发现的,属一种来自民间的新腔,是《七律》的变种,比七律诗只多上阕三言句和下阕三言句式的双调,在民间常作定格联章,论番连唱,编来顺手,唱来随口,听来悦耳,保留着民族清新可喜的风格,符合大众化的时代要求。”这番言语,充分道出了毛泽东也喜用广大群众极易接受的通俗词牌,共同蠃得中央苏区反围剿战场军民干群的热烈欢迎。
毛泽东这首词是上乘之作,他既有悲壮之感,又有豪迈之情;既有对战争的称颂,又有对自然的赞美。毛泽东文气浩荡,声色雄壮,有一泻千里,势若长江大河之势,钟情“共工”造反精神。看吧!全词有万字3个,千字2个,天字3个,红字2个,说明是一种豪放大气的诗风。同时该词诗史合一,更属文采华美。万和千是量词,天和红是大字眼,而“齐声唤,同心干”与“风烟滚滚,冲霄汉”是极高的声势,整合在一起,犹如江河奔腾直下,一般人没有这种气魄啊!
也许是第一次反围剿取得了惊世之胜,郭沫若在日本看到《读卖新闻》特大字报道,披露了蒋介石9000兵力整体被歼,以及师长张辉瓒束手就擒的爆炸性奇闻。香港《中共军人志》,传播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以内线穷寇困兽之计,破外线国军长蛇之势,树立了中国军事史上特有的战例。”尤其1931年上半年,震动了共产国际领导人,斯大林在“记事本”里写了15个字:“龙冈,四万打败十万,朱毛捉到总指挥!”莫斯科《国际新闻通讯》特别介绍毛泽东生平,把毛定格为中共党的奠基者、中共游击队的创立者、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位置上。因而在“三次反围剿”彻底胜利后,共产国际内定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主席兼中央临时政府主席,这位闻名于世的“双料主席”,极大地赢得苏区广大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二
“齐声唤, 同心干”的思想
内涵及其精神实质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在革命战争初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其战略思想与实践凝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的“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这两句诗词,不仅是军事胜利的号角,更蕴含着深刻的革命战略、群众路线与政治智慧,也生动概括了这场战役的思想内涵及精神实质。
01
战略战术的统一性:
集中优势与灵活机动的辩证统一
“齐声唤”首先体现为红军在战略战术上的高度统一。面对国民党10万大军的“围剿”,毛泽东摒弃了传统阵地战的僵化思维,提出“诱敌深入”的积极防御战略。通过主动放弃部分根据地,将敌军引入龙冈、东韶等预设战场,红军得以在熟悉地形中集中优势兵力,形成局部战斗的绝对优势。例如,在龙冈战役中,红军以4万兵力围歼张辉瓒部9000人,通过迂回包抄、分割包围等战术,实现了“一口一口吃掉敌人”的歼灭战目标。这种“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战术思想,使红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掌握了主动权。
“同心干”则强调战役执行中的高度协同。从总前委的统一指挥到地方武装、赤卫队的配合,红军形成了“军民一体”的作战体系。例如,地方赤卫队通过袭扰、侦察为红军主力提供情报支持,而红军则通过快速机动打击敌军要害,形成“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链条。这种战术协同的背后,是毛泽东对敌我矛盾的精准把握:通过运动战消耗敌人,以时间换空间,最终实现战略转折。
02
群众路线的实践性:革命动员
与阶级觉醒的深度融合
“唤起工农千百万”是毛泽东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第一次反“围剿”前,毛泽东通过兴国调查等实践,深入分析农村阶级结构,制定土地革命政策,将农民从封建压迫中解放出来。例如,龙冈地区通过土地分配,农民获得土地后积极支援红军,为战役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和人力保障。这种经济基础的变革,使“工农千百万”成为革命战争的主体力量。
“同心干”则通过政治动员升华为阶级革命的共同理想。毛泽东在誓师大会上以“六个胜利条件”鼓舞士气,强调“军民一致”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例如,红军通过标语、口号、戏剧等形式宣传革命理念,将个人命运与阶级解放紧密结合。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以艺术形式再现了这一场景,象征着工农群众从“被唤醒”到“主动参与”的革命觉醒。这种动员模式突破了单纯军事对抗的局限,构建起“革命—生产—动员”的良性循环。
03
文化符号的建构性:传统意象
与革命话语的创造性转化
“不周山下红旗乱”是毛泽东对神话意象的革命性重构。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传说被赋予新的内涵:共工从“争帝失败”的悲剧英雄,转变为“打碎旧世界”的革命象征。这一改编不仅强化了民众对革命胜利的信念,还通过文化符号的传播凝聚了精神力量。例如,方增先的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以青年毛泽东为核心,将诗词意境转化为视觉符号,成为革命宣传的经典范例。
万功山活捉张辉瓒纪念碑
这种文化建构的深层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农民战争的局限性,将革命目标提升为民族解放与阶级解放的统一。通过诗词、绘画、口号等媒介,毛泽东将分散的群众诉求升华为共同的革命理想,使“同心干”超越了战术层面,成为意识形态整合的工具。
04
领导核心的权威性:战略定力
与组织纪律的辩证统一
“齐声唤”的实现,离不开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中的权威性。面对红三军团分兵主张的分歧,毛泽东通过罗坊会议、峡江会议等反复阐明“诱敌深入”的必要性,最终统一全党思想。这种战略定力源于对敌我力量的科学判断:国民党军虽兵力占优,但内部矛盾重重,而红军依托根据地可集中力量各个击破。
“同心干”的组织保障则体现在严密的军事制度上。例如,红军通过“支部建在连上”强化政治领导,通过无线电通讯实现战场信息的快速传递。在龙冈战役中,红军缴获敌军电台并吸收技术人员,为后续信息化作战奠定基础。这种制度创新使红军在装备劣势下仍能保持高效协同。
05
历史经验的传承性:军事思想
与革命道路的奠基意义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初步定型。其“积极防御”战略(战略内线持久、战役外线速决)成为后来反“围剿”战役的指导原则。例如,第二次反“围剿”中“七百里连打五仗”的胜利,正是对第一次战役经验的继承与发展。
“同心干”的实践,为中国革命道路提供了范式。通过土地革命、群众动员与根据地建设,红军实现了从“流动游击”到“扎根农村”的战略转型。这一模式在长征、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中持续发挥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的核心经验。正如邓小平所言:“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
“齐声唤、同心干”不仅是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口号,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与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其思想内涵涵盖战略战术、群众动员、文化建构、组织纪律与历史传承等多个维度,揭示了革命战争中“以弱胜强”的根本规律。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一精神仍具重要的实践启示意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密切联系群众、不断创新战略战术,才能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一论断与毛泽东的“同心干”思想一脉相承,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历史延续性。
三
“齐声唤、同心干"新时代价值
及其重要的实践启示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在革命战争初期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毛泽东在此役中提出的“齐声唤,同心干”不仅是军事胜利的号角,更蕴含着深刻的革命哲学与战略智慧。在百年未有之变局且日益加速演进的新时代背景下,这一历史经验为应对国际竞争、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凝聚民族复兴伟力提供了新时代价值与重要的实践启示。
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第一次反“围剿”陈列馆
01
新时代价值:从革命战争到
民族复兴的战略传承
1
战略思维的定型与升华
积极防御的全球启示
毛泽东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确立的“积极防御”战略(战略内线持久、战役外线速决),其本质是通过“时间换空间”化解绝对劣势。这一思想在当代具有三重全球意义:
(1)应对大国博弈的战略定力: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科技封锁与军事围堵,中国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原则,通过发展5G、量子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弯道超车,体现了“战略上藐视敌人”的定力。
1930年12月30日早晨,毛泽东、朱德先后登上黄竹岭,在此指挥第一次反“围剿”龙冈大捷。图为黄竹岭红军指挥部旧址。
(2)区域冲突中的灵活应对:在台海、南海等问题上,中国通过“主动选择有利阵地”(如强化区域经济合作)与“集中优势兵力”(如军事演习威慑),将外部压力转化为维护主权的战略机遇。
(3)经济领域的持久战思维:面对全球经济低迷,中国提出“双循环”战略,通过扩大内需与供给侧改革实现“内线防御”,同时以“一带一路”拓展外线空间,完美诠释了“积极防御”的现代转化。
2
群众路线的创新实践
从“唤起工农”到“人民至上”
“唤起工农千百万,“齐心唤、同心干”的本质,是动员群众参与历史进程,这一理念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
(1)基层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浙江“枫桥经验”、北京“接诉即办”等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群众诉求,实现“军民一致”的社会治理现代化。例如,杭州“城市大脑”利用大数据精准解决交通拥堵,正是“集中优势兵力解决关键问题”的生动体现。
(2)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激活:贵州“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通过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直接受益者,重现了“工农支持革命”的动员逻辑。
(3)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将发展中国家纳入现代化进程,实现了从“革命动员”到“发展动员”的范式升级。
3
文化自信的根基重构
神话符号的革命性转化
毛泽东将“不周山下红旗乱”的神话意象转化为革命象征,这一文化重构策略对新时代具有示范的实践意义:
(1)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融合: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文物库”项目,将《千里江山图》等传统艺术与VR技术结合,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类似“不周山”的符号创新成为文化自信的载体。
(2)革命精神的代际传承: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各种影视剧,比如,《觉醒年代》、红色旅游等载体,构建起跨越时空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3)国际话语权的文化突围:李子柒短视频以田园叙事展现中国乡村魅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体现了“文化游击战”的现代应用。
02
重要的实践启示:从军事原则
到治国理政的方法论
1
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
以局部突破实现全局超越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中“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战术,对当前中国突破“卡脖子”技术具有直接的方法论的实践指导意义:
(1)科技创新的“歼灭战”思维:华为在芯片领域遭遇封锁后,集中资源突破EDA软件与光刻机关键技术,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实现局部突破,印证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歼灭战逻辑。
(2)产业链安全的“运动战”布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换道超车”战略,以宁德时代电池技术、比亚迪垂直整合模式形成全产业链优势,成功规避传统燃油车领域的国际竞争陷阱。
(3)金融安全的“诱敌深入”策略:面对美元霸权,中国通过数字货币研发与人民币国际化,在东盟、金砖国家等区域建立“根据地”,逐步瓦解美元结算体系。
2
社会治理的协同机制
从“军民一体”到“多元共治”
“同心干”的实质是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这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中表现为:
(1)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模式:新冠疫情期间,武汉“封城”初期依靠社区网格化管理,4.45万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形成“军民一致”的防控网络,与红军“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原则一脉相承。
塞罕坝林场
(2)生态治理的“根据地”建设:塞罕坝林场从“黄沙遮天日”到“绿海涌波”,通过三代人接续奋斗建立生态修复根据地,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3)城市更新的“诱敌深入”策略:上海杨浦滨江从“工业锈带”转型为“生活秀带”,通过保留历史建筑吸引文创产业,实现“退却—包围—歼灭”的空间重构。
3
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
从“歼灭战”到“持久战”
毛泽东强调“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这一思想对破解“卡脖子”技术困局具有指导意义:
(1)基础研究的“持久战”定力:中国投入2.5万亿元建设国家实验室体系,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等领域开展长期攻关,摒弃“短平快”的功利思维。
(2)应用技术的“运动战”突破:北斗导航系统通过“三步走”战略(区域服务—全球组网),以阶段性成果积累技术优势,最终实现与GPS并驾齐驱。
(3)制度创新的“灵活性”保障: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通过“试点—推广”机制平衡创新风险与效率,体现“慎重初战”的审慎思维。
4
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从革命遗产到复兴使命
(1)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当代诠释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关键,全在于毛泽东的权威指挥与红军严密组织体系。这一历史经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极为重大现实指导价值以及重要的实践启示:
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脱贫攻坚战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级书记抓扶贫”,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下沉一线,形成“同心干”的强大合力。
应对重大风险的“定于一尊”机制:新冠疫情防控中,党中央统一调度全国医疗资源支援武汉,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重现了红军“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执行力。
(2)人民战争思想的现代化转型
“唤起工农千百万”的群众路线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网络民意的“情报收集”体系:通过“国务院客户端”等平台收集群众建议,2024年共收到网民建言超200万条,转化为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组织动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群体被纳入工会体系,通过“红色驿站”提供维权服务,延续了“赤卫队配合红军”的协同逻辑。
(4)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从“根据地”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毛泽东“依托根据地逐步扩张”的战略,为全球治理提供新范式:
“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据地”网络:通过建设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标志性项目,在沿线国家形成经济合作“根据地”,2024年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达2500亿美元。
气候治理的“歼灭战”突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36%,通过光伏扶贫、新能源汽车推广等具体战役,推动《巴黎协定》目标落实。
总之,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齐声唤、同心干”精神,历经百年淬炼,已升华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方法论。在新时代,这一精神启示我们:面对复杂挑战,需以战略定力把握全局,以群众路线凝聚合力,以文化自信铸就灵魂,以党的领导引领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新时代的复兴征程,“同心干”的伟力始终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走向复兴的根本保证。未来,唯有继续发扬这一精神,方能在百年变局中把握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
作者简介:冯都,现年八十八岁,原为共大教师,主任科员,政工师,永丰县政协原常委,民盟盟员,党史专家。研究党史五十余年,发表作品近八百篇,编有《冯都文选》一、二、三、四、五卷,参与拍摄教育片红色故事汇《活捉张辉瓒》,2016年主撰《中国共产党江西省永丰县历史》(第一卷)。系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省、市、县党史学会会员、理事、会长,并获得北京中国名人书画院“书法家”证书。
作者简介:黄麟(1965年出生),男,汉族,大学本科文化,先后在县委机关、乡镇人民政府工作,现为中共永丰县委党校副教授级高级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教学和研究34年,在国内理论刊物上发表30余篇理论文章。